【百年百“禹”】须恺——清澄如水爱中华

来源:《百年百“禹”》发布时间:2022-05-18


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学习期间,须恺和汪胡桢、张闻天等是关系很好的同学,他们学业上互相切磋,互相激励,都以修建水利、振兴中华为终身志愿。在美国加州大学学习期间,他碰巧又和张闻天住在一起,深受张闻天进步思想的影响,更加坚定了为振兴中华、解除人民大众的困苦而奋斗的信念。他心怀祖国,立志澄清和洗雪国耻、振兴中华,并为两个儿子起名清华、澄华。

须恺

须恺(1900—1970),字君悌,江苏无锡人,我国现代水利事业的开拓者,水利工程学家和水利教育家。

须恺从小生活在太湖边,少年时他就经常看到湖边农田里的乡亲要靠脚踩水车费力辛苦地车水浇田,这使他很早就领悟到“水是农业的根基”这个道理,决心学习水利。1915年,他考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现河海大学)。

毕业后,须恺先后工作于江北运河工程局、顺直水利委员会,后前往美国工作,并于1922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学习。1924年,他获得加州大学硕士学位后回到祖国,开始了为祖国水利事业奋斗的一生。从在陕西协助李仪祉先生开展泾惠渠新型灌渠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到前往钱塘江工程局,须恺做了大量实地查勘的工作,成为中国现代水利事业第一批开路者之一。

1928年,华北水利委员会成立,须恺担任技术长。1927年他深入永定河大洪水灾情严重的现场开展调查研究,主持编制了《永定河治本计划》,这是海河流域规划最早的蓝本,也是按流域规划进行治理的开端。1929年须恺加入导淮委员会,参与主持《导淮工程计划》的规划编制工作,这一规划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初期流域水利综合治理的重要科技成果。须恺在主持苏北运河整治规划和设计时,提出对运河进行现代技术改造,并兼任导淮委员会17区工程局和里下河工程局局长,主持修建了淮阴水利枢纽工程、淮阴船闸、邵伯船闸和刘老涧船闸等工程,为苏北的航运、灌溉和排水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5年邵伯船闸修建旧影

在抗战期间的后方,须恺主持了綦江渠化工程的建设,这项工程的建成在战时尤其振奋人心。此外,在他的主持和策划下,导淮委员会还进行了长江上的赤水河和乌江等航道的整治工程,支援和促进了抗战后方的通航交通运输。他还十分重视全国水文站网的设置和江河的查勘测量等,为抗战胜利后的水利建设工作做好了各种技术上的准备。

须恺在从事工程建设、推动农业灌溉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培养人才,他在兼任中央大学工学院水利工程系主任时坚持亲自为学生讲课,为中国水利事业培养了一批水利骨干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须恺担任水利部首届技术委员会主任。他和时任水利部副部长李葆华到淮河流域各地视察,提出了“蓄泄兼筹”的建议,被采纳为国家治淮的方针。

1959年,须恺任水利电力部规划局总工程师,负责各大江河的流域规划、各省市自治区水利建设规划以及全国各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规划审核,主张按流域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力求水利工程的战略布局和决策的合理化、科学化;农田水利方面,他努力推动建设新中国的灌溉事业,研究农业灌溉发展中的问题。他在流域规划和农田水利科技方面的思想及做出的实绩,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