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禹”】王化云 ——黄河上的第一任“河官”


王化云生前曾说:“小浪底不上马,我死不瞑目!”这句话深深表达了他难以割舍的小浪底情结。“黄河宁,天下平”,小浪底工程的成功建设,离不开这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事业的首任“河官”。他曾一手拿枪,一手拿锨,带领职工和群众抢修黄河下游故道堤防;他提出“不分洪”的决策建议,使黄河洪水安澜入海,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正如他1955年在《足球彩票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中引用的诗句所说:“我若不把洪水治平,我怎面对天下的苍生!”

王化云

王化云(1908—1992),出生于直隶省(今河北省)馆陶县,中共党员,中国现代水利学家。他早年投身抗日救国运动,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被任命为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1949年任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事业的首任“河官”,此后毕生致力于黄河治理。

“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是毛泽东同志对王化云的嘱咐,也被他视为一生的使命。从最初的把黄河“粘在这里”(即不让黄河改道),到后来的“除害兴利,综合利用”“宽河固堤”“上拦下排”“蓄水拦沙”等,这一系列的治河思想,是王化云刻苦钻研,日夜思谋,多处考察的结果。在这一系列思想的指导下,王化云带领黄河水利人,修建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刘家峡、盐锅峡等水电站。在“下排”方面,前后进行了新中国成立后3次大堤加培大修工程,消灭了堤身隐患、修建了临时蓄洪滞洪工程,使黄河下游防洪能力得到显著提高。1958年7月,黄河下游郑州花园口发生了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最大洪水,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王化云被任命为总指挥。为了保卫人民生产成果,对人民负责,他研判各种情况,果断提出不分洪、依靠堤防和人防战胜洪水的建议,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批准,党政军民共同奋战,最终战胜了洪水,保证了大堤的安全,避免了分洪带来的重大损失。

在王化云多年不懈的推动和努力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最终得以在1991年开工建设。小浪底水利枢纽作为当时中国两大令世界瞩目的水利工程之一,工程复杂,规模大,是世界坝工史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它的建成使下游黄河的防洪能力由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农业灌溉面积极大增加,大大缓解了黄河断流现象。工程在运行初期就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为保障黄河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与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王化云在水土保持工作上提出了一整套治理方针,推动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他还积极倡导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早在1952年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时,他就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建议,后来他多次组织队伍并亲自参加了调水线路的查勘工作,推动了南水北调工作的开展。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王化云潜心治理黄河长达40年之久,是人民治黄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中国共产党的首任“河官”、人民治黄机构的第一位领导人。他对水利事业一生忠诚、无私奉献和对人民的高度负责,使他成为人们心中名副其实的大禹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