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聚焦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战略目标,紧扣“四个面向”战略方向,把准科技发展新形势,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扎实推进学校科技体制改革。
聚焦国家战略,强化项目引导。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针,聚焦国家水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创新科学研究与科技攻关,为推进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研究提出应对未来区域性极端洪旱灾害和水资源时空变异的措施,为区域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提供重要依据。建立V形河谷地震波传播解析模型,研发近断层桥墩抗震减灾技术与病险土坝抗震加固技术,破解V形河谷地震动输入工程抗震瓶颈难题;创建大型泵站整体水力模型试验理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贯流泵设计、制造成套技术,攻克小空间大泵站水力条件差、效率低的难题;创建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理论方法体系,突破灌排系统与面源防控相耦合的关键技术瓶颈。创立平原河网多目标水动力重构理论与技术体系,助力平原河网水问题统筹治理,有效提升我国水问题综合治理水平。
加速成果转化,服务经济发展。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成立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建立标准化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工作流程。设立“河海知识产权运营与成果转化专项基金”,推动建成“单项成果—系列成果—成套技术”的高价值成果培育链,在水利水电开发、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等领域形成交叉性高价值专利群。联合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打造“水利科技成果交易平台”,通过平台运作推动提升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质量和效率。
创新平台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坚持以一流实验平台建设为基础,推动源头创新。建成青藏高原寒区综合实验平台、新安江水文综合实验基地、江苏省沿海海洋水文观测网等野外台站,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上游河源区—中游湖库联通区—河口海岸区”野外原型全要素实验流域基地。建设水利环境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公共试验研究平台,试验大厅单层面积超4.9万平方米;建成三向六自由度模拟地震水下振动台系统,新建L型风浪流港池系统等,为流域规划、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大型水利工程、海洋工程等方面的大比尺物理仿真模型试验创造条件,努力提升科研服务能力水平。
培育“揭榜英雄”,推动持续发展。坚持“分层培养,重点培育”的原则,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修订《“大禹学者计划”实施办法》,构建分层次全过程培养体系。修订《“青年教授”“青年副教授”聘用办法》,完善晋升通道,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健全多元化薪酬激励机制,推行年薪制,对“人才特区”师资引聘、海外人才、紧缺高层次学科人才实行“岗位津贴+绩效奖励+专项津贴”模式。依托“2011”计划、“大禹团队计划”,以水利、环境学科为核心,突破学科壁垒,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团队。构建“团队+个人”动态考核机制,综合考核团队整体绩效,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制定能进能出的考核机制。实施教学、科研双选模式,着力提高教学能力、教学质量,打造潜心育人的教学团队和培育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创新团队。近5年,学校新增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优秀教学科研团队3个,省级教学、科研团队9个。
新闻链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184/202102/t20210207_512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