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5月,强降雨和台风等气象将开始变得活跃起来。近些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沿海地区强降雨与台风联合致灾的频率和强度呈现增长趋势,风暴潮、盐水入侵和城市内涝并发对海岸带水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已成为制约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十四五”规划已明确将海岸带列入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并提出加快推进海岸带生态屏障建设。
海岸带保护修复与防灾减灾协同发展是提高中国海岸带防灾减灾能力、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坚持统一部署、因地制宜、科学修复,有利于提升海岸带防灾减灾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构建安全生态美丽的沿海屏障、促进海岸带可持续发展。
开展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应树立保护修复与防治减灾协同发展的理念。因地制宜,将“绿色”生态手段和“灰色”硬质工程相结合,以生态修复为重要抓手,多措并举打造安全、生态、和谐的海岸带生态减灾综合防护体系。基于协同发展理念的海岸带保护修复是指,通过保护修复海岸带生态系统,巩固增强其防潮御浪、固堤护岸等减灾功能;或对海岸防护工程设施进行生态化建设,促进防灾减灾和保护修复协同增效的活动。
总的来说,海岸带保护修复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和人工防护工程生态化建设两部分。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包括红树林、盐沼、珊瑚礁、海草床、牡蛎礁、砂质岸线等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和沿海防护林修复。人工防护工程生态化建设则包括海堤生态化建设、连岛海堤和沿岸工程整治改造等。
当前,我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从顶层设计、规范编制、项目实施正系统推进。为更好开展我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作,笔者认为,应统筹协调、综合规划、因地制宜,实现陆海有序融合与发展,同时加强海洋科普宣传,健全海洋科普教育体系。此外,应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并行,充分发挥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作用,同时有赖于编制完善相关标准和规范,保障工程建设科学有序。新技术的研究和使用也应纳入其中,应开展海岸线监测调查,建立海岸带大数据平台,并加快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应用成果转化步伐。(郑金海)
(作者系河海大学副校长,兼任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