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破解“化工围江”,为江苏高质量发展释放环境容量

江苏13个城市有8个城市在长江两岸,由于运输便利等原因,许多钢铁和化工企业就布局在长江两岸。江苏作为传统化工大省,规模曾长期位列全国第二。“重化围江”是江苏发展之痛,也是生态之忧。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重化企业该何去何从?

从去年起,“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承接了长江保护系列课题,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朱新华教授对“沿江化工产业转移与可持续发展”这一课题展开了研究。

化工专项整治行动任重道远

“我们常说,江苏拥有全国最好的高速公路,你知道为什么么?”朱新华介绍说,由于大宗货物可以靠长江、运河等水路进行输送,而且成本低廉,因此避免了高速公路被大型货运车辆压坏的命运,这是原因之一。得益于长江航运的便利,江苏是我国传统化工大省,化工行业规模长期居我国第二位。2017年,石化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万亿元,但到2019年实现主营收入下降至1.19万亿元。不久前,江苏省公布了“十四五”末化工行业产值预期为1.4万亿,已然退出了“前三之争”。江苏省下决心把破解“重化围江”难题作为长江大保护的一项压倒性任务,六年来,已累计关停了化工企业4600多家;未来2年内,还将关停1000家,这无疑将深刻影响着化工产业的转型发展。

“如何在关停化工企业的同时尽量降低对产业链的影响?如何破解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长江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矛盾?”这便是“沿江化工产业转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这一课题诞生的背景。

化工企业搬迁背后的现实难题

为了解目前化工企业对长江保护的影响以及企业关停的真实情况,朱新华教授从去年开始,带领约10人的师生团队,去往江苏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长江处、工信厅等部门进行访谈,同时开展企业调研,前往常州、南通、泰州等地实地走访了多家企业,了解专项整治后企业关停运行情况。

“绝大多数企业配合程度都很好,有的表示愿意投入经费进行技术升级以达到较高的排放标准。但是那需要国外引进先进的设备,在疫情期间遭遇了耽搁,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时间。有的愿意搬离长江边,但是找不到合适的去处,省内多城市已经不再新建和扩张现有的化工产业园区。”

对这些诉求,朱新华的团队也充分收集,反馈在报告里。“对规模小、产业关联度低、安全环保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且持续整改仍不达标的化工企业,应该由地方政府限期搬迁或关停并转。对产业链占比重、保留原址的企业,可以进行技术改进,加快产业升级转型。”

当然,团队在走访中也看到了沿江化工产业转移的优秀案例,比如在南通,作为长江保护示范地区,打造出生态码头,进行渔民上岸、关停沿江化工企业等多步举措,恢复绿色岸线,将经济产业转换为生态产品,发掘出当地的生态旅游价值。

江苏化工的绿色转型之路

针对江苏省沿江化工产业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化工企业基数大,安全风险依然存在;由于园区用地用能限制,部分企业存在入园困难;创新链价值链优势不明显,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化工企业腾退后土地缺乏有效利用。朱新华及其团队从五大方面对长江流域的产业进行优化调整,给出参考意见。

“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大保护两大战略,对我们的重化产业提出了要求,那就是必须绿色转型。”

一是控规模,基于沿江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以此作为强约束条件,严格控制长江流域重化产业规模;二是调结构,针对众多化工企业有舍有保,优先淘汰散乱污企业,优先淘汰对化工产业链影响小的企业,余下保留的企业则进行提档升级,推进以绿色循环为核心的新型工业产业体系;三是优布局,评价省内各地生态安全现状,耦合产业发展布局与生态环境安全格局,将产业向生态盈余地区调整;四是提效率,加大技术研发,推动产业链现代化,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水平,为达成双碳目标而努力;五是保安全,提升提高污染物智能精准监控和智慧应急管理水平,团队初步形成建立智慧应急管理系统的设想,从前端监控到中部水污染流程模拟系统到最终的智能决策模块,通过多部门联合执行,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确保不让一滴污水流入长江,建设绿色长江。

长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方面的有效协调,沿江化工产业转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科学眼光探索长江发展路径,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不仅要发挥出经济价值,也要用万顷碧波实现其生态效益。(通讯员/张春平 文/姜秋晨 柳扬)

新闻链接:https://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041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