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盈仄,斗转星移,蓦然回首,七秩悠悠。
龙盘虎踞,清凉山麓,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参天的梧桐撑起一片幽静,科学会堂前的严恺铜像经过时光的雕刻,映射着独特的光芒。从河口到海洋,从水道及港口工程系到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70年劈波斩浪、向海图强,70年赓续坚守、攻坚克难、树人育才,一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壮阔航程缓缓展开。
开拓基业,镌刻时代烙印
穿越漫长的时光隧道,回到107年前。1915年,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中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在中国水利高等教育历史的长河里扬帆起航。河工学、渠工学、港口学等课程作为必修课定格在河海工程正科课目表中,更印刻在早期学生的知识架构里,从这里,走出了现代水利先驱执守于江河的艰苦前线,也走出了爱国志士投身于革命的历史洪流。
1952年,南京大学水利系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水利系科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组建华东水利学院,在两院院士严恺先生的带领下,创办了水道及港口水利技术建筑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水港专业);1954年成立水道及港口工程系,1995年系改院。1957年和1960年,先后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工程水文专业和军港建筑专业。这三个专业的创办奠定了水港专业学科建设发展的坚实基础,奠定了由河向海延伸、向海图强的坚实基础。
河海兼顾,引领专业发展
水港专业名称在发展过程中调整为水道及港口水工建筑专业,1980年军港建筑专业并入成为港口及航道工程专业。1993年海洋工程水文专业调整为海岸及海洋工程专业。1998年港口及航道工程专业、海岸及海洋工程专业合并为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沿用至今。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先后创办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交通工程专业、海洋技术专业、海洋科学专业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等。
水港专业于195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水力学及河流、海岸动力学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为新中国第一批培养研究生的学科点之一,1990年港口及航道工程成为同类学科中全国唯一的博士授权点。所在的水利工程一级学科2008年和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排名均为第一,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获评A+,2017年和2022年连续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07年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本科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特色专业,2011年获准建设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全国唯一的教育部工程教育实践中心,2012年全国港航专业中首个通过六年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3年先后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海军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入选首批江苏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2022年入选首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近年来在各类机构的评估中,在本专业均处于引领地位。
初心不改,潜心立德树人
70年凝心聚力,做大先生和引路人。从专业创办之初,以严恺院士等知名学者为主、精锐的教师队伍到今天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师,学院现有国家高层次人才10人次,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0余人次入选江苏省人才工程,4支团队入选江苏省高校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30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全体教师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和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70年匠心独具,育建设者和接班人。学院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育人模式。作为水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的组长单位,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成果奖3项;以“海岸动力学”为代表的一批课程先后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国家一流课程;《河流动力学》《渠化工程》等成为行业规划教材;教师在江苏省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中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特等奖”,并多次在水利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中斩获佳绩;水港专业打造了占地700㎡供学生实习实训的国内首个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综合模拟平台,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共建全国港航专业唯一的“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众多高水平学科竞赛获奖40余项,多名学生获得“全国水利院校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内外循环,涵养国际特质
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性人才,水港专业在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断加大本科生国际化培养的力度。引入2名国际学术大师和一批知名学术骨干开展学生联合培养和科研合作。通过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选派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邓迪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海外高校联合培养;通过本科生海外短期交流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国际足球彩票,先后向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年均派出本科生18人次和研究生25人次;基于河海大学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杜埃矿业学院等高校的“2+2双本科”和“2+2+1.5”双硕士联合培养项目,为进军法语发展中国家港航工程市场提供基础;开展多国短期双边夏令营,先后邀请英国邓迪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优秀本科生赴河海大学开展夏令营,为水港专业学生了解海外文化提供重要途径。自2015年来,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水运行业外语复合型国际化人才需求,在中交行业企业资助下定期举办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一系列小语种培训班,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国际商务管理等课程,提升港航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第二外语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
学院积极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为欧洲、亚非拉等国家和地区培养了百余名既有专业背景知识,又有语言优势的知华友华复合型人才,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依托“中非友谊”中国政府奖学金“西非国家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近五年接待近百名短期来访的海外留学生,接收近70余名来自法国、赤道几内亚、马达加斯加、越南、缅甸、加纳、塞拉利昂和安哥拉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的留学生。2015年与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招收定制培养来自非洲的15名本科留学生,精准服务中国企业走向国外。
聚焦前沿,矢志科研报国
70年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学院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引领,以探索前沿科学问题为导向,持续开展了众多行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基础理论研究。20世纪50年代天津新港回淤研究,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建港研究工作的先河;60年代东南沿海海塘稳定研究,建立了莆田公式,为海岸防护国家规范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70年代珠江三角洲和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研究,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新飞跃;80年代牵头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形成我国海岸带综合开发与保护的纲领性科学指导文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90年代完成了我国首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涉海工程及温排放布置研究,为我国核电站建设提供了创新性思路和系统性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本世纪以来,围绕沿海开发重大战略,开展了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河口海岸水灾害预警预报、海岸带保护与修复、波浪-海工结构物-海床相互作用、港口航道工程泥沙等方面的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持续开展基础理论创新研究,承担“863”“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重点项目,在Reviews of Geophysics、Coastal Engineering、Water Resources Research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了一批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学院面向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发挥在港口航道工程、河口海岸治理保护、海岸水灾害防治、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学科方向的优势,建成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研基地,获批建设“江苏辐射沙脊群潮滩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主持建设的“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岸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和“沿海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运行,共同建设的“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技部组织的评估中连续两次获得优秀。投资近7000万元建成84m长、70m宽、1.5m深的L型风浪流港池系统,成为国内顶尖、国际领先的海岸工程物理模型综合实验平台,服务国内外离岸深水港口、跨海通道、岛礁开发与保护、海岸灾害与防护等领域的重大科研需求。
勇立潮头,续写奋进之笔
70年扎根中国大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水港专业共计培养本科生1万余名、硕士研究生3千余名和博士研究生近500人,其中,产生了海军将军6名,省部级领导5名,国内重点大学校长2名,欧美知名高校终身教职20余名,全国水运工程勘察设计建造大师4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水利、交通、海洋等行业厅局级干部近百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岗位供需比达1:20,毕业生在多个领域成为栋梁之材,在长江三峡、洋山深水港、港珠澳大桥、海防安全等重大工程和“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工程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学院党建质量,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党建工作优秀创新奖、江苏省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学院团委获“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海岸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党支部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港航与海岸工程研究团队入选江苏省工人先锋号,2013级港航2班团支部荣获“全国活力团支部”荣誉称号。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继续秉承“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河海校训,以国家“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构建传承港航特色、交叉学科方向快速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错位发展的学科布局;形成与学科呼应的专业布局,造就兴业英才、治水栋梁,成为高端复合型人才的摇篮和国际交流舞台;打造一流的室内试验和野外观测教学科研平台;引育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创新性的高层次人才团队;传承水港文化,并向河、海、极地多向延伸,塑造有容乃大的学科文化;瞄准水科学与国家重大需求,成为国际前沿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