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日报】建设高水平大学添翼新能源之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新时代我国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新方向,也为我国能源体系发展擘画了新蓝图。常州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六大都市圈之一苏锡常都市圈的枢纽城市,正紧密围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崭新定位,全力打造引领长三角、全国领先、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河海大学积极响应国家能源战略布局,赓续能源专业悠久办学历史,依托今年启用的常州新校区平台,深度嵌入新能源之都发展定位,全面添翼常州高质量发展。

肩负使命,大力培养“能”才智士。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大成者”,在实现国家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区域教育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通过高质量的区域教育提供高能量人力要素和高质态生产要素,将有力助推区域发展的速度、力度和厚度。教育部强调要尽快形成与国家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化要求相适应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发展新高地,要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学校近40年扎根龙城常州,积极履行教育国家队服务新能源之都建设的主动担当与积极作为,实现了本硕博学位点齐全的跨越式发展,科教与产教双融合的生动实践,为能源行业培养了大量适岗对路的“能”才。学校能源及相关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达98%以上,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比例达到90%,近三年在常州地区新能源领域就业人数近800人,为地方能源企业输送了一大批机械与能源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学校着力为常州能源链条强链、补链、延链的同时,积极突破地域领域限制,从南到北、放眼全国,延江至海、走向世界,构建了陆-地-空全领域覆盖、风-光-水-火-储全链条的能源参与格局,形成了覆盖发、储、送、用全链条的融合转化路径,以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推进,助力常州打造为能源中心和创新高地。

赓续传统,全面打造“金”字招牌。学校始终牢牢扎根地方,紧紧围绕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为常州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传统文化讲究“金生水”,河海大学百余年办学历史,始终保持鲜明的水利特色,而常州新校区落址有“江东第一福地”美誉的金坛,可谓“天作之合”。能源对河海大学而言并非新事,河海具有悠久深厚的“涉能”历史,水电、热电、风电等专业起步早、实力强,办学实力全国领先,为中国能源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我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开创者和引领者,学校培养了须恺、汪胡桢、黄文熙等中国第一批水电事业先驱,成为了我国水能开发领域的中流砥柱。师生校友服务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建设,在长江三峡、小湾、锦屏、洛扎渡、白鹤滩等一大批举世瞩目的水电工程中建功立业。不仅仅是水电,在火电和核电领域,河海人同样“长袖善舞”。一百多年前河海初创时,河海工程专门学校首任校长许肇南兼任了中国第一家官办电厂南京下关电厂的“总办”,筹建了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火力发电厂。改革开放后,河海人积极参与我国第一座大型商业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建设,摘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经过多年发展,学校在新能源学科领域建设成果显著,拥有科研人员100余名、团队10余支、专利300余项,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该领域众多重量级国字头科研项目100余项,各类工程服务项目1000多项。

蓄力创新,深度突破“卡”点难题。当前,学校紧抓江苏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中心定位,紧扣常州校区所在“两湖”创新区核心地段优势,紧密结合常州太阳能光伏产业、新能源装备产业与储能行业快速发展趋势,通过布局建设新能源领域专业学院,推动优势一流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由点及面、升维发展,借助常州校区的未来引领作用,让教育助推产业、以产业反哺教育,构建起双向双赢的良性生态。在风力发电优化设计与运维技术、太阳能光伏与光热发电技术、新能源发电建模与并网技术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众多重大技术或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为解决我国能源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提供了重要支撑。比如“光伏系统集成与装备”团队首次创新提出了光伏阵列健康状态评估方法,有效解决了光伏阵列健康状态评估中的关键性问题,创下3年平均发电效率89.7%的世界纪录,为光伏能源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基础;“光伏电站数字化与人工智能”团队解决了光伏电站数字化设计过程中的自动化布置与实时阴影分析等关键技术难点,使华为公司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风电领域研究团队针对复杂地形风电场,开发了微观选址优化设计软件,打破长期国外技术垄断局面,为国内500余风电场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约占全国的15%。

当前,学校正紧抓“双碳”国家战略,积极拓展储能与氢能相关领域研究,探索水风光氢多能耦合及其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太阳能光热驱动生物质燃料膜制氢关键技术研发”,聚焦氢能的低碳转化过程及其关键过程及部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黄河上游水氢电混合储能循环机理与优化调控”,积极寻求氢能等多种新型储能与流域水电之间的协同互补。我们相信,通过高水平办学添翼新能源之都,全面助力区域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为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常州答卷贡献河海力量。

(作者唐洪武 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党委书记)

新闻链接:https://epaper.cz001.com.cn/czrbpaper/pc/layout/202304/09/node_A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