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河海大学:以水为媒“三联通”助力“一带一路”

作为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开创者和引领者,河海大学将“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作为扩大对外合作交流、提升教育国际化的有效途径,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工程企业在多领域开展密切合作。学校把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硬联通”作为务实合作基础,把科学研究和标准编译“软联通”作为深度融合方向,把人才培养和人文交流“心联通”作为情谊交融重要纽带。

垒台夯基 东西交汇 加快“硬联通”

河海大学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大型水利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开创共赢、共担、共治的合作新模式,为促进各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出积极贡献。

以水为媒,赋能澜湄。河海大学相继为柬埔寨甘再水电站大坝和老挝南欧江水电站提供监测资料分析及大坝安全评价,根据大坝变形、地基渗流和大坝混凝土内部监测资料的分析成果,对大坝安全监测系统提出改进建议;为柬埔寨西哈努克1200MW液化天然气电站配套LNG码头项目进行波浪数学模型试验,研究工程位置波浪条件。

港口联通,造福西非。河海大学专家团队建立西非海域水动力数据集,发现西非海域海浪谱的双峰特征,为非洲西海岸港口建设和海岸防护提供了宝贵数据资料;通过阐明非洲西海岸岸线演变规律及港口工程建筑物周围水、沙、海床动力响应特性,为西非港口与海岸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建立防波堤断面模型,阐明极端波浪条件下防护块体的失稳风险和堤身越浪风险,为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防波堤断面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工程周围平面二维波浪数值模型,阐明不同风向、不同重现期条件下工程区周围波高分布规律,显著降低了圣多美和普林西比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建设成本。

智慧建造,服务中东欧。河海大学与波兰、塞尔维亚、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亚等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联合团队,针对涉水基础设施安全与健康重大需求,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力学结合的基础上,联合开发维护跨河混凝土桥梁健康和安全的创新技术,为民用基础设施的性能评估和健康监测提供重要技术支持,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

科研搭桥 合作共赢 提升“软联通”

河风海韵,浩浩绵长。河海大学充分发挥水科学领域的综合优势,构建多个高质量“一带一路”合作平台,开展国别和区域专题研究,深化沿线国家规则标准合作。

首倡发起联盟,着力培育区域全方位合作新动能。2016年,河海大学搭建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国际交流和科研合作平台,联盟设立“一带一路”水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基金,紧密围绕“一带一路”沿线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资助具有高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共同开展和推动水灾害防御领域的合作研究和协同发展。

河海大学中巴智慧水管理海外中心,推动水资源治理能力内涵式发展,组建巴基斯坦洪涝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团队,紧密围绕巴基斯坦防汛减灾工作的现实需要,通过对地观测、气象预报、洪水预报预警等方面的技术服务,编制巴基斯坦特大洪涝灾害分析研判专报,为巴基斯坦有关部门提供防汛科技支撑,打造“一带一路”智慧水管理科教合作的河海品牌。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安全与健康外国专家工作室,展现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典范。2019年,河海大学“‘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安全与健康外国专家工作室”获批成立,目前已有捷克、波兰、立陶宛、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等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2位专家入驻,工作室联合研发了“大尺度混凝土结构监测诊断与评估系统”,研制的动力传感器系列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功走进捷克、塞尔维亚等“一带一路”国家,实现技术落地和转化。

四个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打造“一带一路”智库建设增长极。河海大学先后成立“亚洲研究中心”“澜湄国家区域研究中心”“几内亚湾-科特迪瓦研究中心”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研究中心”。“亚洲研究中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开发利用、运营管理开展系统研究,形成高质量政策咨询报告;“澜湄国家区域研究中心”发挥学校水利特色和多学科交叉研究优势,协同建设澜湄合作发展智库,构建水资源合作为先导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体系;“几内亚湾-科特迪瓦研究中心”与几内亚湾国家搭建国际化、区域化的“政、产、学、研”综合性学术平台,为江苏省融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研究中心”开展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建设高质量中非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中心。

中国港湾-河海大学西非中心,编译行业标准,助力中国标准走向世界。2018年,河海大学和中国港湾成立西非中心,此后学校组织编译了32部英文版水运工程和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标准,为1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港航工程建设技术支持。长期以来,河海大学将洪水预报预警技术、标准、规范和经验分享给湄公河沿线国家,推动跨境流域水利行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该校教师牵头制定球墨铸铁球化率评定方法国际标准,提高我国在相关技术领域的国际地位,助力中国工程标准走向世界,提升中国行业标准的国际认可度和国际竞争力。

果行育人 知华友华 推进“心联通”

人文相亲,文明互鉴。河海大学充分发挥办学特色,着力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培养能力,构建多元人文交流平台,促进教育领域合作不断深化,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沿线国家人才与教育资源的交流互通。

发挥优势,行稳致远。学校积极落实水利部“‘一带一路’水利高层次人才计划”、水利部“‘澜湄合作’水资源高层次人才计划”、教育部“西非国家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高层次人才计划”等国家级项目,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稳走实,实施“西非国家土木工程高层次人才项目”“‘一带一路’环境科学与工程高层次人才项目”“百名优才留学河海计划”,努力打造来华留学教育品牌,成为国际教育合作领域共同推进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学校与世界气象组织联合设立专项奖学金,目前已累计招收和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3500余人,在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历生1260人,研究生占比超过80%。

融合资源,柔性培养。2017年,河海大学充分发挥水利水电水运专业优势,承担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委托的“几内亚苏阿皮蒂水利枢纽工程业主项目培训”项目,为该工程培养工程师,助力打造中国水电“走出去”品牌,使学员了解和掌握世界水利水电行业的最新发展态势与技术应用,促进中国水电技术标准走向海外。学校与老挝10余家单位建立战略协同关系,定制化培养一批掌握电力工程领域基础知识以及电站运行、管理、维护技能的本地化电力人才。

建院立制,以心相交。2015年,河海大学开设本科留学生班,学生全部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班上涌现出“海韵风华大学生年度人物(十杰)”“河海大学优秀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2022年,河海大学成立“澜沧江-湄公河学院”,广泛开展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及各类人文交流项目,致力于通过为湄公河国家的高等教育提供合作平台和中国方案,加强中国同其他五国在水利、环境、能源、农业领域交流融合。2022年,该学院录取澜湄国家留学生38人,行业培训500余人次,举办“澜湄水资源合作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和“澜湄水科学青年领袖培训计划”,增进了各国对澜湄水资源、环境、能源、农业领域合作的理解和共识,成为澜湄国家青年深化友好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国际任职,彰显担当。河海大学有百余位教师在国际组织和期刊任职,学校设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HP国际水文水资源及环境培训与研究中心”和“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河海高等教育与远程教育委员会”。2021年,余钟波教授成功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水文计划主席,有力支持中国水文走向世界,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领域的影响力,深入参与和引导全球水治理,扩展了国际水领域合作。在政府间水文计划第九阶段战略计划框架下,河海大学推进青年专家涉水科学技术培训,加强留学生培养,扩大国际人才科研专项基金规模,举办国际涉水活动,大力支持非洲成员国,助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文计划非洲国家委员会发挥作用,推动相关国家向可持续发展涉水目标迈进。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河海大学将力求建立发展层次更为丰富、合作模式更加灵活、交流领域更为广泛的合作网络,进一步打通“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交流桥梁,把信息沟通、科技联通、人才互通、民心相通等深入统筹于具体合作项目和实践中,奔向下一个十年。(陈席元 吴瑶)

新闻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728887?d=134b36b&channel=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