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杂交河鲀破养殖难题 产教融合助乡村振兴

近日,第四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暨首届广东(国际)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大会在广州南沙国际渔业高科技园成功举办,吸引了近300家企业、200个水产养殖经济品种参展,17个国家审定水产新品种在会上正式公布。

“河鲜”一直是中国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暗纹东方鲀(俗称河豚)作为“长江三鲜”之一,千百年来一直是我国长江沿岸地区传统美食,更有“冒死吃河豚”这样流传甚广的民谚,足以见得河豚鱼的美味。随着对河豚鱼研究的不断发展,河豚毒素早可通过人工养殖与加工去除,河豚鱼这一河鲜走向了更多的餐桌。

然而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暗纹东方鲀生长速度较其他鱼更为缓慢,优良种质难以保障,对养殖的要求高,造成养殖地区狭窄,限制了暗纹东方鲀的扩大推广。以上问题始终制约着河豚养殖行业的蓬勃发展,产业亟须生长速度快、种质优良的新品种河豚。

在此背景下,河海大学海洋学院杂交河鲀研发团队与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南通综合试验站、河鲀破难题阵型企业依托单位江苏中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以耐寒暗纹东方鲀品种“中洋1号”作为母本,红鳍东方鲀作为父本进行杂交培育,成功培育出以生长性状为主,兼顾耐低温等多种性状的优良杂交品种。

在相同养殖条件下,相较于传统养殖的暗纹东方鲀,杂交河鲀在保持肉质细腻鲜美的同时,平均生长速度提高69.23%;养殖到特定商品时期:孵化后90天及180天体重分别增长24.87%和48.20%;体长分别增长8.10%和7.07%;达上市规格所需的时间有效缩短2-3个月。

杂交河鲀的种质也更加优良,养殖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拓宽,能够适宜在13—28℃的淡水水体或海水水体中养殖。

截至2023年10月,河海大学与中洋集团合作已完成五批次杂交培育工作,总数14万尾苗种,已售出6万尾苗种,1万尾成鱼,预计售价超64万元。杂交河鲀成功突破了河鲀养殖中的种种难题,在促进水产养殖业的现代化与集约化、降低养殖成本、为市场注入新生力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实际价值;同时有利于推动推动养殖行业创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种业先行。种业是农业发展的“芯片”,水产种业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为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种业振兴离不开科学研究与产业引领的有机结合,更离不开高层次种业人才的培养。

杂交河鲀的成果产出是产教融合的鲜明体现。由河海大学海洋学院史燕副教授与赵哲教授带领着一支研究生、本科生共同参与的杂交河鲀研发团队,联合江苏中洋集团,本着“资源共享、成果共育、平台共建”的原则,将高校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与地方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相结合。

团队深扎于产业特点于地方特点,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深刻的社会观察,增强对产业痛点问题的了解。依托于科研院校平台优势,以目前河鲀养殖产业中存在的痛点问题为导向,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开展科学研究,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河鲀,同时建立起杂交河鲀从亲本选育、杂交繁育到科学养殖的一套成熟的技术体系。研究成果突破了河鲀养殖产业的痛点问题,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提供更大的助推力。

河海大学海洋学院表示,学院将继续以培养能胜任海洋生物相关科研以及产业化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导向,秉持产教融合的培养理念,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卡脖子”问题,围绕水产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研究。助推高质量海洋生物人才的产出,并继续深扎中国大地,将高质量科研成果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新闻链接:http://newapp.jyb.cn/app_pub/zhuanti/ywjyyzjhfz/202312/t20231219_110922.html?docId=11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