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周刊】着力构建长江大保护机制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近年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使水灾害愈发频繁,暴雨、城市洪涝等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如何治水,变水患为水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月29日至11月1日,第四届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高端论坛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论坛汇聚40余位中外院士,围绕流域综合管理、气候变化与风险管理、长江与黄河保护及高质量发展等六大主题展开深度交流。如何高质量保护长江母亲河、实现沿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论坛关注的焦点。就此,河海大学原副校长、河海大学生态文明建设与流域保护研究院院长张兵接受了采访。


着力完善上下游协同治理机制

“长江大保护”理念提出以来,沿岸各省市经过不懈努力,流域内生态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个时期以来水生态遭到破坏的趋势得到了根本遏制,水环境明显改善,有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晴雨表”之称的江豚也跃然水上。

同时,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依然面临水环境改善不协调、水生态系统失衡、环境风险高发等问题。“长江的问题,表现在水里,实质在岸上。科技手段可以解决水污染,区域调度可以解决水资源不平衡,但岸上的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畅,主要表现在长江上下游治理主体不统一,从上游到下游涉及省市多,依然存在上游污染、下游治理的问题;用水地的水资源分配机制、核算机制、定价机制不完善,导致人水矛盾未能解决,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现象依旧存在。”张兵说,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协同治理机制,谁污染谁治理,加强断面考核;其次要坚持从保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运用市场、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解决用水地管理缺陷;再次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江生态协同治理机制。“水治理既需要工程、环境、水利、灌溉等技术专家,也需要法治、经济、管理、社会安全等社会科学专家共同参与。多角度入手,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着力构建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机制

生态环境表面是环境问题,实际是社会问题,二者是对立统一体。保护与发展是不矛盾的,保护好长江母亲河可以有力地促进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在张兵看来,实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高质量发展五大理念是长江高水平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专家们对高水平保护提出过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包括污水口排查、水利大数据监控等。但发展与保护并行,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越是高水平保护,越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同理,越是高质量发展,越能达到高水平保护。这就要求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反之就会像英国泰晤士河,一年投入16亿英镑以减少污水排放,消耗大量财力物力,但效果并不明显。”

从实践来看,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实现绿色转型,曾经一度严重的化工围江问题一一破解,长江经济带正在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产业升级助推长江沿岸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很好地兼顾了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促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进一步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流域生态得到进一步修复,百姓环保意识显著提升,越来越多地感受到长江生态环境之美,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大增强。

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了更多创新型、科技型绿色企业安家落户。青山绿水、美丽风景成为各地招商引资的靓丽名片,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各地呈现蓬勃发展局面。

着力构建高等院校在长江大保护中的支持机制

长江大保护离不开科技的支持,科技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摇篮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作为本届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高端论坛的主办方和举办地,被誉为“高层次水利人才的摇篮”的河海大学在治水兴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学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打造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长江大保护事业添砖加瓦。

二是加强平台载体建设,打造高端智库品牌。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成立由院士牵头的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江苏长江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生态文明建设与流域保护研究院等,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质量人才队伍。研究院和基地等智库平台连续三年编撰出版《长江大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系列智库丛书,对长江大保护中的经济、社会、生态、法治、文化以及流域管理综合问题进行跟踪和深度研究,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入选教育部主题出版选题、江苏省委宣传部“书写新时代,献礼二十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三是加强团队建设引领,打造高效创新团队。河海大学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大保护的关键制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跟踪研究、持续研究,为国家及长江沿线各省市政府提供战略分析、政策咨询、方案设计论证等智力支撑,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了高质量的智库报告。

张兵自豪地说:“河海大学为长江大保护做了‘三个一’的贡献——一支队伍、一批成果、一定的社会影响。在未来,将继续深耕长江流域治理工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更好地保护长江、沿岸经济带更加可持续地发展。”

(《人民周刊》2023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