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奋进】坚持人才强校核心战略 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推进人才强校,汇聚一流师资”的发展举措,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重要战略部署。近年来,学校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足球彩票新时代教师队伍和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结合起来,牢牢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持续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综合评价改革,“引育用服”四力协同,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不断提升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和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坚持引育并举,为学校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学校党委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构建“学校党委-职能部门-院系党组织-教师党支部”人才工作责任落实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凝聚人才、服务人才作用,不断完善人才引育体系,集聚海内外各类优秀人才共创一流。

聚力育才,增强人才发展“内驱力”。为深入推动“双一流”建设,学校不断探索适合发展需要的人才工作新路径,建强人才梯队。创新设计实施“大禹学者计划”,设置“首席专家、领军人才、青年俊才、学术新秀”四个层次九类岗位,构建人才梯队培养机制,从科研经费、团队建设等方面加大培养支持力度,造就一批师德师风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水平突出、科研创新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学科发展输送人才资源。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22人在培养期内达到更高层次的培养目标,其中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7人,入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计划12人。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从青年人才的发现遴选、大师引导、团队建设、平台搭建、科研资助、考核激励、学术交流、实践培训、成果转化、表彰宣传十个方面,构建的青年人才成长全链条培养机制。出台“青年教授”岗位聘用办法,选聘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具有较强学术潜力和综合能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平台、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学术资源等方面予以倾斜,促进优秀青年学术骨干快速成长。出台河海大学科研团队建设管理指导意见,专设“青年科研团队”,鼓励青年人才依托科研平台组建任务攻关为目标的团队,支持青年人才在团队中挑大梁、当主角,定向培育国家级人才。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共培养85名“青年教授”,其中41名入选各层各类省部级及以上人才计划,8名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这一系列举措,支撑了学科建设,拓展了青年人才的发展空间,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起到关键作用,入选教育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典型案例。

开源引才,打造人才引进“强磁场”。学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紧密结合“四新”建设需求,始终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以高质量发展需求为指引、以人才评价改革为突破口的人才工作机制。实施靶向引才,按学科规划制定引才图谱,围绕水利交通重大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海洋强国等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学科发展需要,编制急需人才目录,建立学科“引才地图”,动态掌握本领域“核心圈”人才,从根本上解决“从哪引”和“引进谁”的问题。加大人才集聚度,以水利特色学科为优势平台,积极延揽学科顶尖人才,聚焦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学科,重点引进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骨干人才,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新增长点,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端智库人才和咨政研究团队。优化引才措施,依托各级各类人才项目平台,优化引才政策和引进流程,畅通引才“绿色通道”。针对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推进人才特区建设,不断提升引才吸引力。拓宽引才通道,依托国际高端学术会议、海外校友会、欧美同学会、江苏侨界高层次人才发展联盟、学校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等平台拓展海外引才渠道,不断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吸引海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定期来校工作,多方位拓展用好智力资源。持续深化博士后制度改革,率先实行博士后进站分类制、在站积分制、出站特评制的培养方式,获得国家博管办的高度认可。设立专职科研岗位,着力吸纳储蓄更多优秀后备人才,扩充人才“蓄水池”。

近年来,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达国家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61人次,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84人次,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支,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15支。师资建设水平稳步提升,专任教师总数、博士学位比例、高级职称比例都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人数新增近4倍。

坚持四个面向,为学校发展夯实人才根基

学校党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足球彩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坚持“四个面向”,创新激励机制,依托科技平台和有组织科研,着力建设高效能的专任教师队伍、管理队伍、支撑队伍,助力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改革创新,不断推进教师评价改革。以学校发展目标和学科发展规划为依据,科学设置专任教师、管理、辅导员、其他专技和工勤岗位,通过稳步扩大教师队伍规模,优化各类人员结构比例和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修订出台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确立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团队与学科建设、国际合作与公共服务代表性业绩出发,重立德树人、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进一步细化分类评价标准,健全岗位分类评价体系,加快构建发展性评价和奖惩性考核相结合的岗位考评体系,实现对不同岗位群体的分类引导与激励,科学合理设置评价考核周期,突出中长期导向,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合,鼓励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激发各类人员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完善绩效分配激励机制,出台绩效工资调整方案,以促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服务能力为导向,树立优绩优酬的鲜明导向,将薪酬分配同工作绩效紧密挂钩,建立以岗位津贴和业绩绩效为核心的绩效工资制度,并向扎根教学科研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向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人员倾斜。

三位一体,着力推进一流人才建设。学校将“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统筹布局,通过高水平学科建设、高质量科学研究培养带动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高质量科学研究,形成优势互补和良性循环。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汇聚行业创新力量,依托我国水领域唯一“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着力建强水利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助力水利现代化建设。成立国内首个“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汇聚一批行业顶级专家院士,整合资源优势,紧紧围绕长江生态环境修复中心任务,着力打造流域保护与绿色发展高端智库。成立调水工程研究院,围绕大型引调水工程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展研究,有力服务国家水网建设。建设河海大学牛首山科技园,设立重大水工程科技任务专班,创新性提出重大工程科技总承包模式,开展大项目策划,组织大军团攻关,努力攻克水利工程安全保障、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和防洪防灾等关键核心技术,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实施路径。深化校地合作,在常州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将水利+能源、水利+信息等学科新优势,转化为“新能源之都”的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动能。在苏州与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建苏州研究院,充分依托水安全保障、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优势,建设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和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学校依托这些大项目大工程,进一步优化科研组织模式,面向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加强前期培育支持,不断加大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在协同攻关的重大科研任务中,培育高层次人才队伍,努力形成具有前沿引领力、资源集聚力、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队伍。

近年来,学校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系列基础原创成果在Science、Nature子刊、PNAS等顶刊发表。攻克水工程安全、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等关键核心技术,在洪水预报通用模型、工程水下智能检测与快速修复等领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主持获国家科技奖3项,参与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学科实现新提升,12个学科实现提档升级;新增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环境/生态学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水资源工程学科蝉联全球第一。

坚持育德育心,全面培塑新时代“大先生”

学校始终坚持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激励广大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开辟新路径、展现新担当、作出新贡献。

建章立制,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师德养成。百余年来,河海大学书写了“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哪里就有河海大学的贡献”的壮阔图景。学校坚持把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多部门履职尽责、齐抓共管,二级党组织协同配合、具体落实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格局。2017年,学校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与人事处合署。2022年成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建立“学校党委-二级党组织-教师党支部”三级联动的教师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成员单位联动协作,明确职责定位,合力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统筹搭建四位一体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框架,不断健全师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惩处”六位一体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开展有温度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规范化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在师德教育、考核、监督、激励、惩处等方面出台制度20项,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坚持将师德建设工作纳入“双一流”建设、教学科研评估、学校巡察工作。制定师德考核标准和赋分标准,纳入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考核、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单位年度考核。将教师思想政治表现和师德考核贯穿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将师德考核与个人年度考核、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履职考核同步进行,实行“一票否决”。常态化开展师德警示教育,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五位一体的师德监督体系,畅通师德监督渠道。

五措并举,不断创新师德教育方式。学校坚持“合力铸德、规则立德、文化润德、典型育德、修身正德”五措并举。编发《河海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实用操作手册》,明确工作流程,研制工作清单。设计实施将“牢记嘱托”与涵育“河海情怀”相结合的“河海师者”师德特色教育和师德文化建设方案。创建“师德建设月”和“尊师重教月”2大工作平台、10个工作板块,将师德建设各项工作,以贯穿全年方式落实,持续推动师德教育提质增效。创建形成包括党建思政类、教书育人类、管理服务类、特殊贡献类的“五级四类九维”教职工荣誉表彰奖励体系。坚持做好庆祝教师节系列活动、荣休仪式、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等,激发教师荣誉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以学习“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重点,全覆盖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教育网络培训。分批次组织高层次青年人才、海外归国教师、机关青年干部、新进教职工开展国情研学。将师德教育嵌入研究生导师育人能力培训、新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新教职工岗前培训等各类专项培训中。出台加强二级党组织教职工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的工作意见,指导和加强院系党组织开展师德教育建设力度,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师德建设活动。

近年来,全体教职工的师德规则意识和底线意识不断加强,人人讲师德、重师德的氛围已经形成。涌现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先进典型,他们将“河海师者”的爱与责任薪火相传。

 

新起点,新征程。学校将持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以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守正创新,精准融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奋力谱写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新篇章。